《沒有工作的一年》劇照,何雨帶媽媽去醫院檢查結節。
比起智者不墜入愛河,對這代年輕人更有用的勸告還是: 每年年末體檢季朋友圈都是一片哀鴻遍野,在不敢打開的體檢單中,幾乎都出現了兩個字:結節。那段時間連天津人叫“姐姐”,都成了敏感行為——一聽到心都要顫三顫。剛20出頭的小年輕一般驚恐,我怎么這么年輕就會有結節?工作了幾年的老油條一邊在心里焦慮,一邊嘴上云淡風輕:嚯,今年只多了兩個。但相同的是,當雙方收起了體檢單,都會默契地掏出手機搜索:體檢出結節怎么辦?但大多數時候,哪怕體檢醫生只是提醒一句“目前沒啥問題,定期觀察就行”,落到年輕人耳朵里已經無異于病危通知,心里已經開始擬遺囑了。對于認知范圍之外的事,年輕人們擅長用魔法打敗魔法。平日里對網上的各種謠言秘方嗤之以鼻,此時卻顧不得太多,急切地上網搜尋與結節相關的一切內容、盡管它一眼看過去就很荒唐。打開社交平臺一搜索“結節”,會發現大家為了消除這個磨人的小東西,簡直是使出了十八般武藝。標題里寫上了“我做了XXX結節消散了”,就實在沒辦法控制住點進去的手指,哪怕知道只是編了個故事。不過是編的也沒有關系,只要有結節消失的一絲可能,那么哪怕看上去再假,接好運這門學問都可以派上用場,萬一呢?例如在消結節博主描繪的世界里,這些所謂偏方都遵循著一個原則——通用。比如同樣是以枸杞、大棗、各種干花為主要配方的“調理茶”,只需要換種容器,就搖身一變成了泡腳湯。堪稱解鎖了新的省錢思路:喝完的茶不要扔,倒進洗腳盆里就可以循環利用。很多招數以前曾用來“補氣血”“去皺增發”,如今也變成了消除結節的絕世秘方。比如日常喝的菊花茶加上枸杞,只需把烹飪手法從泡變成煮,就能讓結節“輕松消失,不再復發”。而不管你是嗓子疼還是出油多還是現在的結節,都屬于“痰濕”,可以靠同一劑“名方”來解決;如果還嫌煮水太麻煩,干脆做兩個菜就好了。不僅能消除乳腺結節,甚至附贈減肥功效,讓你的副乳“咔咔掉”。雖然從表面來看,能摸到的東西就用按壓來解決看起來好像更合理些。不過要按的穴位實在是有點太多了,從后腦勺到腳底板,從肋條骨到后脊梁……看起來,直接躺在指壓板上滾動全身,才能做到“結節神奇消失”。雖然勤勤懇懇,但誰不想又輕松又快的搞定呢?于是這事變得越來越玄乎了。在五花八門的“結節區”賬號中,我們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穿著白大褂不知是否為真醫生的博主,你覺得很有用關注了他之后,發現他什么病都能治;一類是看起來熱心的網友,只是她分享的方法里,前面頭頭是道,但后面總會留一個部分給神藥XXX貼、XXX藥。在這個分類之下,還產生了一種摻雜了被迫害妄想癥的方法:總有刁民想害朕,醫院和藥店明明都知道怎么治,但就是不愿意告訴你,好藥都要藏著掖著。每天捧著幾杯中藥茶,不讓碰的食材就從外賣中摘出去,怕按摩太輕沒有效果還能把自己按惡心了。但是兩個月逐漸消除結節也還是太慢了,快節奏的年輕人必須要現在立刻馬上,最好按一下就見效。除了不看體檢報告就沒有結節這個方法之外,他們熱切地祈盼結節能學習一下發際線:懂事點,自己消失掉。當你拿著體檢報告問職場前輩時,他們多半會露出一個神秘莫測的微笑,再打開歷年的體檢報告,告訴你:沒有一兩個結節,都不算吃過生活的苦。一方面是因為結節太普遍了。在河北中醫藥大學的一項調查中,有42.03%的女性患有乳腺結節,也就是說,幾乎每三個女性里就會有一個人有結節。當然,男性同胞們也別想跑,沒有乳腺結節,甲狀腺結節也很難躲開。去年有體檢機構的報告顯示,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甲狀腺結節總體檢出率均大幅超過30%,同樣是說,三個社畜里,也有一個人會有甲狀腺結節。而正如年輕人們常用“氣到長結節”作為生氣的最高形式,結節確實是一個與情緒緊密相連的身體問題。有醫學專家曾對甲狀腺結節和抑郁、焦慮情緒的關聯進行了研究,揭示了焦慮、抑郁和結節存在共病的情況。結節發病有偏好性,因此每次體檢查出結節,醫生都會給出“少生氣”這樣的建議。但面對吹毛求疵的領導,甩鍋的同事,不懂還瞎指揮的甲方,心平氣和?怎么可能?管著三個人的小主管@小林 是一個小領導,每當小組需要向大領導匯報的時候,都會覺得自己又長了幾個結節。因為即使他幫每個人都寫工作報告概覽,還把重點特地加紅標粗,但還是每次都會有小學生都不會犯的錯誤出現。每次生氣,都感覺自己像榻上的雍正,對面的甄嬛三言兩語,就能讓自己背過氣去。中國中醫科學院主任醫師張曉軍曾提出四點避免結節的建議:日常注意規律作息,避免過度勞累,保持心態平和,多與親友傾訴。但在快節奏的生活里。作息和勞累完全不是社畜們能控制的。網友@芬達軟糖,在一次體檢又多了兩個結節后,醫生問他日常的作息和工作壓力,醫生聽完后沉默了三秒,給出了轉行的建議。職場上的氣人事兒實在太多,而如果表現出自己的負面情緒,又怕被罵“不專業”“把別人當做情緒垃圾桶”。加上跳槽沒有那么容易,也很難找到不受氣的公司,只能默默忍受。在壓力下,報復性熬夜和高熱量飲食也成為了難以戒掉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唯一且最便捷的安慰手段,就是以社交媒體上的“玄學”換取不長結節。相較于談了戀愛,漲了工資,這一年沒有長結節,對于年輕人來說才是最大的年度喜事,值得彈冠相慶。所以我們就可以理解,年輕人為什么開始迷信網上的種種“去結節教程”。“我這里有個結節,是不是得癌了?”在采訪中,重慶一名從事腫瘤風險篩查的醫生曾提到,自己經常會遇到拿著體檢報告的患者問這樣的問題。《中國“癌癥焦慮”大數據報告》顯示,25~34歲的年輕人更容易癌癥焦慮,占比高達49%。年輕人們太擔心得癌癥了。甚至不能完全等同于疾病,它只是影像學上的一個描述性名詞,說明可能存在問題,但是否為疾病還需要進一步檢查和復查。而在《默沙東診療手冊》中,明確提出了大多數結節不經治療,最終也會消退。且大部分結節都是良性的,直徑小于1厘米的結節,惡變幾率非常微小,多數不會癌變。如果后續良性的結節有惡變的苗頭,治療的預后效果也比較好。惡性結節發展成癌并沒有那么快,往往要經過幾年時間,早期發現就可以在發生異變前切除,大大降低患癌風險。也就是說,如果你有結節,而醫生并沒有提出進一步檢查或切除的建議,你就完全可以把它當做痣一樣處理,不用過于擔心。而是近幾年健康意識的提升,讓體檢成為了年輕人每年的必打卡項目,體檢的人變多了討論度也變高了。而且設備也越來越先進,比如以前甲狀腺結節的診斷主要靠觸摸,而如今使用了超聲。更小的結節也能被檢測出來,這就造成了這屆年輕人愛得結節的印象。但當結節存在,有時候甚至又能摸到,還存在惡化的一絲可能的時候,年輕人們很難放得下心來。這些擔憂也助長了互聯網消除結節玄學的流行,于是企圖通過社交媒體上的各種茶飲、食療、按摩快速消除結節,但毫無效果,這又會進一步增加焦慮。這就像一個焦慮的死循環,沒有作用都是小事,亂用中藥茶飲可能會帶來新的對健康的損害。浙江的一位患者,就因為熱愛養生,聽說三七、決明子等重要對身體有保健作用,就喝出了肝損傷。相比于自己嚇自己式的焦慮,結節或許更像是一種提示:你要多注意自己的身體和情緒了。有用的并不是突擊式的泡些中藥、按摩,而是逐漸地找到更平穩的生活節奏。生活確實很難,可結節不是一天長出來的,那就給自己和身體一些耐心,進一寸有一寸的快樂。雖然明天醒來還是要上班,生氣在所難免,但至少在面對生活的煩心事時,可以我們可以學著和郭芙蓉一起閉上眼睛默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