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奮斗 2021-8-28 09:38 |
---|
簽到天數: 269 天 [LV.8]以壇為家I
|
春光融融的最近,你的朋友圈里有多少條精致露營九宮格?照片的主人公不同,但快樂的場景都是相似的:天幕下擺一圈折疊椅,三五好友圍坐。燒烤架支在一邊,鮮花和蛋糕都屬于標配。背景大多在山腰或湖邊,再不濟也是冒了青茬的闊草地。帳篷上還要纏兩圈星星燈作裝飾。i宅家人士一邊點贊一邊點頭,不錯,符合我對露營的全部想象。打開小紅書原本是想看看攻略,刷了一會兒卻發現自己突然懂了,什么才是《全世界都在露營》。自從露營火了之后,面對突然暴漲的露營場地需求,城市里有限的公園面積實在是顯得捉襟見肘。不少人到了地方才發現,如今各大露營地的密集程度,已經堪比夏天游泳池下餃子的盛況。不到十平方的草地上,橫七豎八地塞下6頂帳篷、3套桌椅,外加一個中型天幕。原本是因為在樓房里呆久了,想到廣闊的自然風光里透透氣。結果發現上一次見到如此高的人群密度,還是在北方大學的集體澡堂子。人一多,綠化就更變得不夠分一樣擁擠起來。如果再把營地里的樹平均分給來露營的人,每個人大概只能分到幾個樹枝。然而即便能勉強找到空地搭起帳篷坐下來,也遠遠沒到可以安心享受的時候。但除非你不介意頭碰到別人的鞋子,同時自己的鞋也頻頻被路過的人跨、踩過去,否則在這里就屬于奢侈的幻想。哪怕你是坐在自己的帳篷里活動筋骨,但要是不小心一掌拍上了隔壁帳篷的小朋友,又偏偏遇到比較暴躁的家長,一場沒有結果又無休無止的爭論就難以避免了。此起彼伏的嬰兒啼哭構成了露營場地天然的背景音樂,隨之而來的是家長此起彼伏的哄睡聲。雖然內容、音量不一,但它們憑借那種既熱鬧又仿佛能夠置身事外的統一氣質,從容地、令人敬佩地填充著這個混亂的場面。但是,即便你不在城區公園湊熱鬧,而是專門趕去郊外著名的景區露營地,收獲的可能也是類似的失望。當人們逃離了沙丁魚罐頭般的城市中心,卻發現沙丁魚們又不約而同地逃到了郊區這個罐頭里。剝開網圖的層層濾鏡,再趕上季節、天氣不好,露營地甚至不見綠色的草皮,河邊也直接變身“原生態”淺灘。要在看起來沒有任何植被甚至堆著石塊的地上鋪開自己特意購入的露營裝備,還得好好做一番心理建設才忍心動手。然而即便是在這樣完全算不上美妙的環境里,灘邊踩水的人還是站滿了一排,更是讓本就不亮麗的風景雪上加霜。對在大自然中露營的期待本就是遠離人群,沒想到心照不宣的大家,最終都只能在人群中露營。即便是滿地枯葉、荒草叢生的山林間,遍地的餐盒、紙巾、塑料袋,也都在默默控訴這里曾經同時容納了多少前來露營的游客。 直到盼到太陽下山,收拾完東西,和隔壁帳篷打招呼告別、拎著旅行包一路“借過”,沖出重圍回到家之后,回憶起當初對露營的美好想象時,終于忍不住打開手機搜索——曾幾何時,露營在大眾眼中還是種逃離世俗、回歸自然的別致追求,只有真正的戶外愛好者和小資文藝青年才會去嘗試。而現在,露營徹底接了地氣,火得全年齡覆蓋、全階層捕獲。野外空氣清新、環境開闊,平時熱衷于拆家的娃們,終于有了足夠的空間追逐打鬧。幾年前在小紅書上搜索露營攻略,看到的還是年輕人在篝火邊喝酒、在星星燈下蹦迪的唯美畫面。今年再看,在草地上打滾、把果醬抹到身上的娃已經成了露營筆記的主角。寶媽們互相交流溜娃心得,以及多次實踐后獲得的小妙招:公園帳篷四面通風,透氣性更好,適合帶娃露營;小朋友都喜歡吊床,可以提前找好間距合適的樹……除了家庭聚會,露營也越來越成為公司團建的熱門項目。相比于轟趴、K歌等傳統團建活動,露營確實在環境上脫離了讓人無所適從的逼仄感。只不過,要是在周末團建露營時還接到老板布置的拍產品宣傳照的任務,就很難不感到泄氣了。而比在團建時間加入工作內容更讓人全身寫滿拒絕的,還屬要和同事們住進同一個帳篷。一向毫無邊界感的同事頻頻來借各種洗漱用品,想了半天也不知道該怎么拒絕,只得憤憤上豆瓣迷惑行為小組發帖詢問“露營過夜不帶牙刷牙膏洗面奶是怎么想的”。隔著睡袋,也沒能消去多少本不和睦的大家一整晚呼吸同一片空氣的尷尬。 想起晴朗明媚的一天,想起養眼的綠植和清新的空氣,再加上三餐攝入了滿滿的多巴胺催化劑,嗯,只有這樣,才能勉強和團建這件事和解。最沒想到的是,露營這種需要有錢有閑還得有車的戶外活動,現在也成了大學生的窮游新選項。 經濟實力不夠創造力來湊,有限的客觀條件也攔不住他們追求極致的露營體驗。 沒錢有沒錢的新手方案,照樣能列出一千字干貨攻略:拼車轉輪渡再轉游客車,完美規劃最省錢路線;提前跟學校社團借帳篷,避免上島被宰;食物和水全部自帶,只需要付燒烤架攤位費……營地的條件有限,就用跟露營滿分適配的卡其色、工裝風穿搭把氛圍拉滿。保留美好的相片記憶的過程,也是十分重要的出游體驗。更有深諳賽博露營精髓的大學生,封校期間也能(在學校防疫規定允許下)找到操場、樓頂這些地方,來一場青春校園限定版露營——只要搭起帳篷、仰望星空,哪里都有森林湖泊。其實,僅僅還在幾年之前,露營都不算是如此大眾化的戶外活動,也還沒有如此成熟的產業鏈。第一步,自己搭出一個戶外專用的帳篷,就已經讓很多人望而卻步。而搭帳篷只不過是基本操作。為了完成一場過夜露營要特意購買、攜帶的東西之多,堪比小范圍搬一次家。不過,如果不是有定期露營的愛好,買全這些東西就像買回一頭大象,昂貴、沒用、占地方。何況要存放、搬運它們,也必須有固定的居所和寬敞的車。而這些原本把露營卡在“小眾”之內的門檻,已經在后疫情時代的露營浪潮襲來時,被占據風口的商家統統消解了。無論是想要房車還是小院,輕奢法式還是印第安部落風,不用自己搭,選擇、消費即可。要是對帳篷沒有太高要求、只想和家人一起體驗一把,也有經典實惠的款式。說到吃飯,也不需要露營者特別購置卡式爐、鍋餐具再自帶生肉蔬果了。現在的露營體驗館能提供的美食種類和娛樂方式,堪比重慶長沙的足浴店。 火鍋、烤肉、海鮮、茶室任君選擇,任何一個美食商圈也不過如此;下沉式酒吧、KTV、草坪飛盤、魷魚游戲,不僅種類多樣,還緊跟影視潮流。唯一有點迷惑的是,篝火就篝火,怎么還有北歐風篝火?你好,我只想要西伯利亞大風也吹不滅的那種篝火。在商家的精心策劃下,百變復合型“露營+”足以搭配出無數可疊加組合。“露天扎營”,手動搭個帳篷然后在里面睡一覺,不再是露營這項戶外活動的必備過程。體驗露營的難度直接降到了“人來就行”。 面對隨時可能被疫情喊停的生活,人們太需要偶爾有個機會離開現有的環境,哪怕只是暫時離開。而如果旅游總是無法成行,露營、野餐這些“平替”也是不錯的選擇。當露營承擔起了這樣的意義時,露營本身確實就沒那么重要了。足浴、桑拿店里早就在娛樂種類上卷生卷死,只是想在草地上吃火鍋、唱K,根本算不上是什么“離經叛道”。在宿舍樓頂上露營,聽起來毫無大自然體驗感,但也是只有大學生才會有的青春記憶。對只是想換個地方休息的打工人來說,是不是親手搭帳篷真的沒多大意義。而想要和家人孩子一起搭帳篷的人,即便到了公園露營地發現人滿為患,到了郊外發現草還沒綠,也仍然可以享受到自己動手的成就感和親子合作的樂趣。畢竟,我們更在乎的永遠是那份期待露營的心情,和那些一起去露營的人。
|
|